
本网讯(通讯员 王艺 张湘赣 向薛峰)“柳丝长,春雨细,花外漏声迢递。”当六年级学生陈小雨用永州方言念出关汉卿《大德歌・春》时,教室里爆发出清脆的笑声——近日,文法学院“三下乡”团队在祁阳市浯溪完全小学打造“元曲里的童话课”,让元曲在山乡娃笔下“长新芽”。

孩子们用彩笔给《天净沙・秋》的“孤村落日残霞”配图,有人给老树画上笑脸,有人给飞鸿系上彩色气球。学生周小羽指着自己的画解释:“我觉得乌鸦是在跟老树说晚安,就像我奶奶每天喊我吃饭一样。”这种童趣解读让志愿者们惊喜不已。
“碧云天,黄花地,西风紧……”志愿者们用永州花鼓戏的调子唱起《西厢记》选段,孩子们也拍着桌子跟着哼唱。“元曲本来就是唱的,就像你们唱《孤勇者》一样!”指导老师张健拿出自制的“曲牌骰子”,骰子每面印着《叨叨令》《醉花阴》等曲牌名,抽到“天净沙”的小组要即兴用方言编一首关于校园的小令。最热闹的当属“杂剧小剧场”,《窦娥怨》《墙头马上》等原本严肃的古典杂剧通过孩子们的改编,变成了充满童趣的情景剧。

在诵读会尾声,孩子们用树叶、石子拼贴元曲意境,张磊同学把《清江引・咏梅》的“雪晴天地一冰壶”做成了立体雪景:矿泉水瓶里飘着纸剪的梅花,瓶底躺着用橡皮泥捏成的“醉倒的诗人”。“我想让诗人睡在我们山里的梅花树下。”他的解释让志愿者们眼眶发热。他们指着教室后墙的“元曲童趣墙”说,“当孩子们用‘辣条换糖人’来解读‘急罚盏夜阑灯灭’时,传统文化就真正活在了他们的生活里。”
长期以来,文法学院善用包括名胜古迹、文博场馆和乡村一线等在内的“大课堂”,发挥文化育人作用,先后分专题开展“诗歌创作”“唐诗讲解”“宋词经典诵读”等系列文化传播与阅读推广活动,为新时代青少年厚植家国情怀、担当文化使命提供支持和滋养。
(一审:向薛峰;二审:潘清远;三审:林泽红)